台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 中心綜合醫院(中心診所)
台北中山醫院血管外科
賴曉亭
腳會發出的疾病訊息「健康從腳開始」
若生病時腿腳會及早發出疾病的訊號,它告訴你身體狀況也會詳實的述說給你聽!因下肢體是身體主要的支撐點,也被喻為「人體第二個心臟」,加上我們每天靠腳走路,運動及工作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由於負擔過重老化易從腳開始,如腿腳一出現各種症狀,小心你健康已拉出警訊。
- 下肢腫脹
在腿組織造成液體的滯留腿部腫脹被稱為「週邊性水腫」。若循環系統,淋巴系統或腎臟中有問題也可引起水腫。也可能還會因坐或站立很長一段時間後,由於液體積聚造成的腫。
下肢出現水腫,平時若感覺易喘、疲倦,這時就得注意了,這些症狀可能不是老化,而是心臟衰竭。狹心症、擴張性心肌病變、心肌炎,瓣膜性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都會蠶食鯨吞心臟功能,造成全身血液鬱積、肺積水、下肢水腫等。
下肢靜脈因為瓣膜功能不良造成擴大後, 會顯現單側或雙惻出現蚯蚓般的表淺靜脈血管浮現等不雅外觀外, 靜脈曲張除在皮膚與肌肉組織也因而受到不正常的腿部靜脈壓高壓上升, 靜脈血液淤積在下肢體,防止組織內代謝作用後廢物排出的效率,因此也會下肢會水
腫,腫脹,酸痛,灼熱,皮膚癢,或沉重感,將腿平放或抬高會得到改善。
若單惻腳突然發生急性或漸進腫脹及痛感,很可能是急性深部靜脈栓塞。
2.手腳冷
天氣變冷了,您的雙腳溫暖嗎?通常是由於中老年人血液循環較不易通暢加上運動量太少所造成。如果天氣冷同時指甲變成藍色或紫紅色的話,則可能是糖尿病、動脈栓塞或雷諾氏症的早期徵兆。通往雙腿「下肢」的血管若受到病變,血流不暢通,腿部肌肉組織因而「缺氧」,長期在缺氧狀態則稱之為「周邊血管阻塞疾病」。 中老年人需多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若泡腳水的溫度最好為40攝氏度,時間15-20分鐘最合適。因為泡腳太久,身體會消耗更多的熱量,加重心臟負擔。
3.腳抽筋
在睡眠當中發生腿抽筋是許多人都有的經驗,尤其是女性比男性發生機率較多。多數的腳抽筋發生於晚上,特別是年紀大的人更容易發生。過度運動後,容易讓肌肉使用過度,因疲勞緊繃加上乳酸大量堆積,或運動量過大,汗流過多導致體內電解質不足,而伴有半夜小腿抽筋的現象;銀髮族也因骨質疏鬆、孕婦提供腹中胎兒營養而容易缺鈣,都是抽筋的好發族群;而血液循環差如靜脈曲張、周邊動脈血管狹窄或阻塞的患者,更易有腳抽筋現象導因於體內細胞組織含氧量不足,代謝物乳酸及二氧化碳無法有效地送到心肺器官排出。 抽筋是指肌肉突然不自主的強直收縮現象,會持續幾秒到幾分鐘,通常伴隨肌肉收縮僵硬及強烈疼痛。睡覺時可將腳稍微墊高,促使下肢靜脈血順利流回心臟。還要注意保暖、補鈣、選擇合適的鞋。
小腿正抽筋前時,可把痙攣的小腿肌肉拉直、揉搓,並且把往下抽筋的腳板往上扳可預防抽筋。當然時間方面要抓住才有效,若是小腿已發生抽筋,之後也一如小腿正抽筋前時的動作重複一次便可,可有效減緩小腿抽筋時肌肉收縮僵硬及強烈疼痛,並在抽筋過後注意小腿肌肉的保暖。
4.腳麻
如果腳趾頭、腳板麻痛尤其是腳外圍感到嚴重,還有刺痛燒灼感,可能與糖尿病有關。如果腳突然發生急性脹痛感多於麻木感,很可能是急性深部靜脈栓塞,如果從腰到腳都麻,還伴有背痛,則可能是椎間盤突出屬於壓迫中樞神經。翹二郎腿太久、蹲廁所太久腳會麻,起來活動一下麻木感就會消退,這是「週邊壓迫神經症」,如果是單腳麻,要留意是否腰痠背痛,有可能是腰脊椎退化問題腰椎長骨刺壓迫到坐骨神經導致所引發。
沒有糖尿病史,做過化療後才發生腳麻,因為某些化療藥物具神經毒性,副作用可能是神經病變如腳麻,通常會以雙腳麻來表現。
5.無法舉起腳尖
「垂足症」的人,走路時經常前足著地無法伸起或足部拍擊地面而不自知,很容易絆倒。垂足常見於中風或周邊神經損傷患者,原因很多,像是神經性(例如膝蓋外傷、下背痛、坐骨神經病變、脊髓損傷或運動神經元疾病)、肌肉性(如直接肌肉或肌腱傷害)與生理性(如前脛肌誘發時間異常)的病變。為了維持肌肉的張力,還需依靠輔具,讓腳不要垂下來。其他方面因繃帶壓迫或過緊也易引起局部急性腓神經壓迫症,導致小腿外側麻痛,腳掌舉不起來,腳尖無法朝上,不得不小心。
6.走路時腳痛
中年人腳後跟基本上都有塊厚厚的脂肪墊,隨著年紀漸長,脂肪墊萎縮,走路時脂肪墊被擠壓到兩側,相對中間會變薄,腳跟著地時就會痛,且越走越痛。但如果早上一起床落地就刺痛,之後症狀會減輕的話,則可能是腰髖骨位置不正引起的。有些人坐長途車,起來的瞬間很痛,動動身體走走路又好了,這也是髖骨的問題,如果只是腳的局部問題,應該是愈走愈痛才對。
周邊血管疾病最典型的症狀為「間接性跛行」,也就是指走路或運動後一段時間,小腿肌肉或大腿處突然感到酸痛,休息一下,症狀即可緩解或完全解除,並可繼續活動;但若再進行相同運動,症狀會再一次出現。週邊動脈血管有百分之五十以上阻塞,在走路過久(一百公尺以上)、跑步或更激烈的運動時,則雙腿肌肉組織「需氧量」會瞬間增加,就會出現上述「間接性跛行」症狀。此時因為雙腿的營養不良,常有冰冷,腿毛開始稀疏,小腿肌肉萎縮變形,腳趾甲鈣化等現象出現。
「周邊血管疾病」再嚴重時,如同飢餓時無食物供給,這種「缺氧性」的疼痛就不光是在運動後才出現,而是持續的進行,痛到無法休息或入睡,亦稱為「缺氧性疼痛」或「休息性疼痛」有時趾尖變成藍色或紫紅色的現象。這種疼痛感覺最常出現在腳趾的趾尖處,也就是身體上血管之最末端,亦是血管最窄小的地方。
走路腳會痛還有其他原因,像是長雞眼(局部長期受到擠壓、摩擦,導致表皮增厚形成的厚繭)、疣(乳狀病毒感染引起的疼痛)或蹠痛(腳掌痛),當腳掌、腳趾姿勢不良或設計不良的鞋子使腳掌或腳趾承受的壓力不平均,造成足部某些地方壓力過大或蹠趾關節脫位,長期壓迫之下就會造成足部某部位的角質增生。尤其更年期女性,易足底筋膜炎或全身各處痠痛,女性停經後稍微扭傷或膝蓋退化,比較容易覺得痛。
7. 下肢體潰瘍或壞疽
下肢若有曲張靜脈並時常引發以下幾種情況如靜脈血栓性炎、鬱血性皮膚炎、皮脂硬化、色素沉著而變色, 這是血紅素被分解成血鐵質永久沉積於皮下組織.類似紋身一般,就可能有靜脈曲張。
有下肢靜脈曲張若不早先治療易比其他人更容易罹患所謂的潰瘍,因部分靜脈曲張患者不小心造成皮膚組織受傷時,會導致一部分皮膚受傷及缺損, 就容易造成潰瘍,若是很小較易治療也易癒合,若在這段時間不及時治療潰瘍使潰瘍變大,日後治療上較麻煩困難,尤其在足踝內側部位。
是什麼原因導致的腿部潰瘍?引起慢性下肢潰瘍的最常見的問題是腿部的靜脈疾病。靜脈疾病是超過三分之二的腿部潰瘍的主要原因佔80%。動脈疾病佔腿部潰瘍的15%左右,其他原因(包括糖尿病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一些罕見的情況下)佔腿部潰瘍的約5%。在某些情況下,兩個或更多的條件可能導致在同一時間造成。醫生會為你做進一步檢查。
典型的「末期周邊血管疾病」當病患將雙腳放下會出現所謂「放下潮紅」若抬起雙腳時,故雙腳處於蒼白、冰冷、缺血的狀態,又稱為「抬起氾白」若仍被閒置未加以積極治療,腳趾頭就可能開始發黑、壞疽,嚴重時,整隻腳報銷,必須面臨截肢的命運。
事實上老化確實是先從腳開始,俗話說「人老先腳老」,而我們的確也可以從不同的腳部症狀,判斷出身體哪些地方開始出現問題,以及早提醒大眾採取預防措施。 在數千年前,黃帝內經已說過:「人之衰老始於足,足血盈則身心健」。 腳離身體最遠,卻最常被我們忽略,故我們需每天要多花一點時間照顧雙腳,千萬不要
錯過腳發出警訊,因下肢目前被喻為「人體第二個心臟」要好好保護它才是。
http://ctl007007.pixnet.net/blog/post/346843066-沒有靜脈曲張,你會感覺如何?@賴曉亭醫師的部落格::痞客邦PIXNET
http://youtube-downloader-mp3.com/watch-new-media--id-H0U0u7iesZ4.html?similar
http://ctl007007.pixnet.net/blog/post/308558085
http://ctl007007.pixnet.net/blog/post/300229961
http://ctl007007.pixnet.net/blog/post/242692873
- 全站分類:醫療保健
- 上一篇: 雷射治療讓靜脈曲張手術變簡單
- 下一篇: 世界日報醫藥健康專欄
- 2014: 聯合報報導靜脈曲張治療方式
- 2014: 賴曉亭醫師為陳樹菊女士治療靜脈曲張─自由時報報導
- 2014: 世界日報醫藥健康專欄
- 2014: 雷射治療讓靜脈曲張手術變簡單
- 2014: 蚯蚓爬滿腿 靜脈曲張上身
- 2014: 靜脈曲張太嚴重 泡湯抓破皮
- 2014: 天冷當心併發中風及靜脈曲張
- 2014: 打麻將時間過久 下肢靜脈曲張
- 2014: 下肢靜脈曲張新療法-靜脈腔內雷射合併微創顯微手術!
- 2014: 壹週刊專訪賴曉亨醫師part2
- 2014: 壹週刊專訪賴曉亭醫師
- 2014: 靜脈曲張勿輕忽 需要及早預防及治療
- 2014: 妙齡辣妹卻被藍色蜘蛛網纏身 下肢靜脈曲張惹的禍
留言列表